千锦文章详细信息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使命】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新鲜出炉

Virtuf-HasTech Virtuf-HasTech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一件镈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钟及架钩上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陶瓷的熊猫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通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四个菱形开窗内描绘了四个故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敦颐爱莲。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三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

  该器物整体制作精美,优雅精致,出土时位于王妃棺木脚端棺床下方。青花瓷是我古瓷极富特色的品种,它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钴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蓝色。元青花使用的是进口钴料苏麻离青,故色彩青翠艳丽,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陶瓷的熊猫。

  郧县人头骨化石补写人类发展史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科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

  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

  专家认为,郧县人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材料的全面性丰富性可解决的学术问题几乎仅次于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是补写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曾侯乙尊盘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

  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

  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传统法律生了深远的影响。睡虎地秦简有一篇为吏之道,论述了官员的行为准则,要求官员忠于君主清廉公正严格执法勤政爱民,不可骄傲犯上独断专行贪财好货。

  虎座鸟架鼓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

  背向而立的鸣凤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现存最早的连环画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时期楚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只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石家河玉人像史前高超琢玉技艺的代表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

  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专家认为,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崇阳铜鼓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

  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

  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